针对目前货车的源头治超,货车的电子不停车收费(ETC)、渣土车治理及物流信息化等难题,提出基于物 联网的车载称重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。本方案利用传感器技术及称重技术实现了车载动静态称重,利用无线通信网 络实现了车辆信息的传输,利用识别技术实现了货车的身份识别,利用后台应用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的交互及信息 的共享。试点应用表明,系统称重精度高、性能稳定、适用性强,能够满足当前车载称重的要求。
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,物流行业的快速增长,载货汽 车数量大幅增加,随之带来公路、交通的一系列问题,如:车辆 的超限超载、道路拥堵以及引发公路、桥梁基础设施安全、道 路交通事故等,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。为了 有效遏止货运超限超载车辆上路,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站安装 了轴重仪、整车式称重系统等计重设备,对行驶高速公路的车 辆进行超限超载检测,有效地控制了车辆超载运输。在使用 过程中先后暴露出了称重精度差、通行效率低、易受车辆行驶 状态影响等问题,始终未能解决称重精度和通行效率之间的 巨大矛盾,经常出现由于计重收费和超限控制带来的纠纷和 交通拥堵,给管理部门和公路运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。
基于物联网的车载称重系统集卫星通信技术、卫星导航 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车载称重技术于一体,可实现对载货车辆 载重量、行驶速度、位置信息的实时监控,能够解决目前面临 的装载量自动监测、货车超限治理、货车不停车收费、渣土车 治理、物流信息化、智能交通等诸多难题,越来越得到社会的 广泛关注。
1.系统方案
基于物联网的车载称重系统按照功能分为四部分:车载 称重单元、车载智能监控终端、无线通信网络及监控调度中 心。系统构成原理详见图1。
图1中:车载称重单元安装在载货车辆的车轴上,用来检 测货车的载重信息;车载智能监控终端安装在驾驶室内,用于 实现载重量处理、偏载处理、车辆定位、数据传输、电子不停车 收费(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, ETC)设备数据交互等功能;无 线通信网络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;监控调度中心实现了车 辆信息、传输数据、报警信息的监控、管理等功能.
2.硬件设计
2.1车载称重单元
2.1.1应变放大原理
货车在设计时,出于安全性考虑,货车的车轴设计安全系 数裕度较大,因此车轴受载荷作用后,应变及变形非常微小, 难以满足一定精度条件下的测试要求。在应力应变或形变测 试过程,力传递环节、边界刚性及应变区与非应变区强度等因 素,导致感受到的应力应变大幅衰减,因此传统的测量方法很 难实现车载称重要求。
本系统通过将车轴一定区域的形变集中到车载传感器弹 性体应变区的方式,来实现应变放大,通过传感器电路转换, 获取了具有一定信噪比的电信号,此电信号和载重量成一定 的比例关系,从而间接获取货车载重量。
2.1.2测量方法
依据车轴应力大小及应力分布进行间接测量。通过对货 车车轴的静力学分析,来确定有效敏感区应变值及有效敏感 区域的分布状态,采用车载称重传感器的合理分布来消除 重心改变带来的位置误差,以获得满意的称重精度。驱动轴 及前轴力学有限元分析见图2。
2.1.3车载敏感器件
在车辆行驶过程中,车载传感器承受持续的交变载荷 (振动、冲击等)的作用,对弹性元件的疲劳特性及可靠性要 求极高,传统的敏感器件难以满足要求,为此采用溅射薄膜工 艺解决车载称重系统敏感器件的可靠性、温度补偿及热冲击 问题。主要过程如下:
通过离子束溅射沉积方法将绝缘膜直接溅射在弹性 体上 ,附着力极强,其性能远优于传统的贴片胶工艺。
通过离子束溅射等先进工艺手段和微机械加工方法, 将惠斯通电桥直接溅射在弹性体上2 ,避免了胶粘及引线构 桥,温度特性较佳。
采用基于溅射薄膜技术的敏感器件,最高耐受温度可 达400T:,可以满足传感器的直接焊接要求。
2.1.4车载传感器的布局及信息融合
车载称重传感器根据称重精度不同,可采用每根车轴中 部布局一只传感器或每根车轴两侧各布局一只传感器两种方 式,后者可消除装载货物质心沿轴向的位置偏差。
根据车轴强度的不同,采用同类信息融合技术,对传感器 进行分组分类3 ,分别进入车载智能监控终端,通过求取通 道耦合系数,进而得到装载货物的静态重量信息。
2.2车载智能监控终端
车载智能监控终端由ARM嵌入式微控制器单元、电源 单元、称重信号放大与调理单元、模数转换单元、显示单元、数 字I/O接口单元、无线数传单元、卫星定位单元、数据存储单 元、ETC接口单元、视频采集单元等构成,车载智能监控终端 原理见图3。
系统采用ARM系列LPC2378处理器。它包含10/100 Ethernet MAC、USB2.0 全速接口、4 个 UART、2 路 CAN 通道、 1 个串行外围设备接口(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, SPI)接口、2 个同步串行端口 (Synchronous Serial Port, SSP)、3 个 I2C 接口、1个I2S接口和1个8位存储控制器(MiniBus), LPC2378 处理器作为车载智能监控终端的核心,内嵌有操作软件,完成 称重数据采集的控制与运算处理;定位数据的识别与处理;数 据存储的控制;ETC数据的交互;北斗/GPS模块的数据交互 以及实现对显示单元的人机界面的控制等任务[4 S。
电源单元为车载智能监控终端各个子单元提供稳定电 源。电源单元采用宽电源输入,对通过传导方式引入的电磁 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,能够提供多路稳定输出的直流稳压 电源.
采集系统选择AD公司的AD7799BUR作为两通道高精 度模数转换电路单元。AD7799的最高采样率为500 Hz,采样 分辨率可达24位(在500 Hz的采样率下,有效分辨率也可达 14位)。转换器内置1 ~ 128增益的低噪声可编程仪表放大 器,实现高共模小信号的放大与模数转换;同时采用比例式采 样技术降低了对供桥电源电压稳定性的要求。
显示单元由4.3英寸480 x272图形点阵65K色串行接 口电阻式触摸液晶屏及内嵌的驱动程序构成,提供图形化的 人机界面,能够直观、友好地实现人机交互会话。
定位单元由“北斗/GPS”双模定位模块构成,主要完成地 理信息定位以及在特殊环境或紧急事件下的事件消息的传 递。在我国的一些边陲地区和偏远山区,无线公共网络(如: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(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, GSM)、第三代数字通信(The 3rd Generation, 3G)等)覆盖不 到或者当出现事故,无线公共网络阻塞或瘫痪无法实现车载 监控信息的传递时,可以利用“北斗”定位系统的短报文功能 实现信息的无线传输。
车载智能监控终端ETC接口与ETC车载设备(On Board Equipment, OBE)之间建立标准通信链接,在ETC车载单元 (OBE)与路侧设备(Road Side Equipment, RSE)交互的同时, 向车载智能监控终端发送读取车辆信息的指令,通过ETC车 载设备(OBE)的处理,将货车信息(如车辆载重信息、车牌 号、道路入口甚至行驶路径等)传递至ETC收费系统车道控 制器,车道控制器完成对车辆信息的验证及控制终设协调的 工作和上传交易记录到后台数据库系统,从而实现货车的 ETC缴费过程。
数字I/O接口单元由开关量输入输出驱动、电平转换以 及相应的保护电路构成,主要实现对车辆状态的感知、识别和 相应的控制输出。如:是否刹车、转向灯是否打开等状态,发 动机工作状态等的识别与确认以及进行声光报警、强制刹车 等的输出控制。
3.车载智能监控终端软件
车载智能监控终端软件包含:车辆定位模块、称重管理模 块、监控模块、存储模块、远程交互模块、人机交互与权限管理 等,软件功能模块见图4。
3.1主程序
主程序由多个实时、独立的任务构成,任务0用于定位处理,任务1用于称重处理,任务2用于监控管理,任务3用于 本地存储,任务4用于远程交互,任务5用于人机交互及权限 管理,各任务之间采用全局变量进行交互,包括车辆基本信息、称重信息、定位信息、状态信息、报警信息等。
3.2称重管理
称重管理功能包括数据采集、称重处理、显示、参数设置、 标定等。称重处理包括零点跟踪、两点标定、多点标定、自动 手动置零、分度变换、数据合成等。设置参数包括上电置零范 围、手动自动置零范围、分度、零点、满程、标定参数。参数存 储在内部存储器中,非掉电易失。显示数据包括装载重量、车 辆自重、整车重量、轴数、限载重量、超限重量等。
3. 3定位管理
定位管理功能包括定位数据接收、数据解析、坐标变换、 显示等;定位数据通过串口接收,主要获取数据包含日期、时 间、经度、纬度、速度、方向等。
3.4本地存储
用于记录称重结果、状态信息、报警事件等。
3.5远程交互
远程交互用于终端与数据中心的数据指令接收和数据传 输,主要包括称重结果、状态信息、报警事件等记录的上传,调 度指令、参数设置指令等的接收。
4.无线通信网络
无线通信网络作为车载称重系统信息交互的通道,考虑 到实际应用中容量大、布点多、布点分散、实时数据信息量大 以及拓展性等特点,采用3G网络及接入点名称(A ccess Point Name, APN)专线接入的方式。基于3G网络组建的无线数据 传输系统具有永远在线、按流量计费、速度快、流量大、覆盖范 围广、通信链路免维护、组网简单、灵活、防雷击等特点0 ,监 控中心网络采用APN专线,所有点均采用内网固定IP,保障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安全性。
5.监控调度中心
监控调度中心由数据库服务器、通信服务器、Web服务器、监控调度计算机、网络设备、大屏幕等部分组成,如图5所示.
5.1网络平台
采用基于传输控制协议/网间协议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/Internet Protocol, TCP/IP)体系的通用以太网络,提供 了开放的网络平台及可扩展性。基本网络平台构成包括服务 器、客户端、网络接入及应用展示部分等。
5.2数据接入
系统采用专用网络和公用网络两种传输模式,专用网络使用短距离无线通信,用于内部测试和区域组网。公用网络 则适用于长距离广域传输。其中专用网络由SgBee、WiFi (Wireless Fidelity) 10等构成,为仿真测试平台提供了测试通 信通道;使用3G公用网络实现广域网络传输,与北斗通信构 成互补的数据传输体系。针对每种传输模式的特点,采用统 一的上层传输协议及不同的通信驱动软件,既兼顾各自通信 体系的独立性,又保证服务软件处理信息的一致性。
5.3通信协议
综合监控管理软件与智能终端的远程交互需要可靠、安 全的通信协议,并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。本系统采用基于 TCP/IP、用户数据包协议(User Datagram Protocol, UDP)的上 层管理协议,实现终端与数据中心的数据指令接收和数据传 输,主要包括:称重信息、状态信息、报警信息等的上传;调度 指令、参数设置指令等的接收。解析格式包括固定的帧头帧 尾字符、前导信息类型字符以及不定长信息字段。此外传输 协议中加入用户及密码校验,以增强数据传输安全性。
5.4综合监控管理软件
综合监控管理软件架构为B/S和C/S组合模式。C/S结 构的服务平台软件主要用于数据接入、设备管理、终端测试及 调试。B/S结构主要用于应用仿真、服务接口等,。综合监控 管理软件主要包括:服务平台软件、B/S监控终端软件及B/S 服务软件,服务平台软件主要实现数据接入、数据库管理、数 据监控、链接状态管理、调试及标定等功能;B/S监控终端软 件主要实现车辆信息管理、实时数据监控、历史数据查询、车 辆定位管理、报警、数据查询等;B/S服务软件主要实现网上 车辆信息查询及应用服务接口。
6.结语
车载称重系统充分运用物联网作为技术平台,感知延伸层 实现了车载称重及身份识别3 ;网络层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及交 互;应用层实现对载货车辆载重量、行驶速度、位置信息的实时 监控。根据目前试点应用看,系统具有称重精度高、性能稳定 可靠、低成本、易维护等特点,可以解决货车源头治超、货车超 限治理、渣土车治理、物流信息化、智能交通等诸多难题.